2005年11月23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二版:新岸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尘封的他露出了醉人的笑容
本报记者 蔡亮 通讯员 胡法 杨志文 郑建国

  王小峰自小就被不少人当成才子。上学之前他就能背诵许多古诗词,还写得一手好字。上学后,他又开始迷上背语文课本中的名篇名段。中学时他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作为范文,左邻右舍谁都知道,王家出了个“文曲星”。
    
  从才子到囚犯的人生洗炼
  王小峰的第一次人生转折出现在高考时,他选择了“企业管理”专业。很快,他在一向以严谨而出名的某大学的经济系中崭露头角。还是一名大二学生时,王小峰的学术论文便被一些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指定为交流论文,当时他年仅18岁。之后,他又有多篇论文在全国性的刊物上发表。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某市水利管理处工作。朝九晚五、一杯清茶一张报纸的生活让一直想充分证明自己人生价值的王小峰大失所望。在经过一番思索之后,他决定“下海”。这一决定让他的人生出现了第二次转折。1994年,他创办了一家贸易公司,凭着敏锐的市场分析和特有的经营手段,他把经营对象确立在进口家电上。由于当时家电市场火爆,在一年多时间里,他轻松赚到了一百多万。
  在挖得“第一桶金”后,他马上转行。踌躇满志的他打算凭借手中的资本大干一场。然而,并不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年少轻狂终于造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三次转折——在决定投资一个重大的项目时,王小峰决策失误,在短短一个年多时间里,他亏空了所有积蓄。面对沉重的打击,王小峰却没有把握住自己,他决定铤而走险。侥幸心理没能拯救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才子”。2000年,他带着死缓的重刑走进浙江省第一监狱。

  从沉寂到震撼的人生感悟
  三十岁不到,却几经起伏。身份的变换,让王小峰不知道自己的路在何方。他决定把自己尘封起来,不与外界任何人接触,甚至不再和家人联系。
  临近中秋时,分监区正在准备一场中秋亲情帮教恳谈会,并组织了一些文艺节目进行汇演。片区的郑警官多次对他进行谈心教育,根据他的文化程度积极鼓励他为文艺汇演创作,但都被他拒绝。然而,就在中秋亲情帮教会上,当看到一个年迈母亲紧紧地搂着儿子,泪水从她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流下时,他的心灵受到了深深地震撼。他说:“事到如今,每当我有懈意的时候,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起那幕母子相抱的画面。这幅挥之不去的画面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就在亲情帮教结束的当晚,他拾起已经荒废近十年的笔,写下了长达千余字的散文诗《母亲》。半个月后,《母亲》在监狱国庆文艺汇演中获得诗歌朗诵一等奖。
  创作完《母亲》之后,多年来对文学的热爱再度涌上心头。他把对犯罪的忏悔、对新生活向往和追求倾诉于笔端。从2001年开始,他连续四年被评为“局级优秀报道员”、监狱优秀报道员,近百篇文章相继刊于《浙江法制报》、《衢州日报》、《浙江新生报》等监内外各种报刊杂志上。丰富的文学创作不仅让他重新找回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还为他带来了令人羡慕的改造成绩——他连续四年被评为监狱改造积极分子,其中有三年更是被评为省级改造积极分子,并多次获得加分和减刑。

  从风雨到彩虹的人生回归
  今年9月,他在《羊城晚报》看到一则“征文启事”,“启事”上那段话一下子打动了他,“每个人的心,都像上了锁的大门。惟有感恩情怀,才能把自己变成一把细腻的钥匙,进入别人的心中。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那一瞬间,几年来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那些素昧平生的关爱之情顿时涌上他的心头,让他欲罢不能。他提起了笔,仅仅两天时间,三篇散文《单向的爱》、《一道终身受用的试题》和《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带着自己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感恩之情从浙西的高墙内飞向广州。
  9月26日,《羊城晚报》以编者按形式刊发了王小峰撰写的《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一文。文章的编辑是这样评述该文的:“从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作者现在对世界怀着感恩的心态,我们看到了真诚之情,我们把它刊出来,让我们所有的人都笑对人生,感激生命。”
  10月29日,《羊城晚报》举行了盛大的颁奖活动。在这次征文评选活动中,众多担任评委的著名作家和资深媒体从业人员都对王小峰的这篇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一文获得了本次征文评选的三等奖。王小峰也是7名获奖选手中最年轻的作者,更是惟一的非专业作者。
  后记:早在参加征文活动之前,王小峰就计划好了一旦获奖后奖金的用途。为妥善处理这笔捐款,王小峰还专程与本报取得了联系,希望通过本报为他联系捐赠对象,早日完成这位狱中才子的心愿。

  获奖作品
  王小峰
  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
  那是我刚入监不久,在重刑阴影下生活的我,对什么不感兴趣。我把自己尘封起来,不与外界接触,也很少与同犯之间交流,每日就如行尸走肉般活着,没有思想,更没有笑容。就这样一晃过了半年多。
  一日,久未谋面的同窗好友不知从哪里得知我的地址而赶来接见我。面对同窗好友,我不停地诉说着失落、彷徨、无助、烦躁、焦虑,将囚禁的苦恼一股脑儿地全向他倾诉。自始至终,他都微笑着听我诉说。之后,他多方劝告我、安慰我,让我不要失去对生活的信心与勇气,不要埋怨生活,不要总看到阴暗的一面,而要学会去观看另一面,那里充满着阳光。接见后,他又多次来信开导我。在他的影响下,我纷扰的心绪渐渐平息,我也渐渐地融入这个新环境,适应了新的环境与生活,并在当年的“双评”中获得“省改积”。
  时光一晃又过去半年多,在一次同学聚会之后,几个同学受全班同学委托前来看望我。说着说着,一个同学说起了我那位同窗好友。从他们的口中,我得知他患脑瘤已经有半年了。前两个月做了一次手术,听说现在还得再次进行一次手术,也不知是否能够熬得过去?听着同学的叙说,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但同学真切地告诉我,这是真的!他说,这次同学聚会就少你们俩。
  我不知道后来是怎么与同学们告别的,当我踉跄地回到监房后,翻出了他写给我所有的信件,我想从信中找到一点关于他生病的细节,但是我失望,在他那飘逸俊洒的字里行间燃烧着催人奋进的激情和灼人的阳光,还有那乐观向上的精神。回忆起那次会见的点点滴滴,自始至终,笑脸始终挂在他脸上。屈指算来,他那次来看望我时,已经被检查出脑瘤。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当自己病入膏肓时,却记挂着失足同学,用一张灿烂的笑脸激发一个低迷的灵魂。望着镜中的那苍白的脸,我不禁为自己感到悲哀,也深深同窗好友用心良苦而感叹:多么美好的一种境界!笑容,而且是醉人的!这只能对这个世界没有苛求没有抱怨唯有感恩唯有感动才会如此。而这样的笑容,我有么?
  人活着,谁都可能遇上不顺心的事,如果去一昧抱怨生活,那当然没有笑容,更不可能跨过横亘于面前的困苦。在学友醉人的笑容里,我读懂了生活的意义与内涵——笑对人生,感激生命!